这篇文章小编将目录一览:
- 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什么原理产生的?
- 2、分析突触后抑制产生的原理及其分类
- 3、生理学论述题:试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经过。
- 4、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影响机理?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什么原理产生的?
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超极化和离子透性的增大,这种短路效应减少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去极化,从而抑制了动作电位的发生。 化学突触和电突触都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两膜间的突触间隙构成,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若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引起后膜对Na+、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大,使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若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引起后膜对K+、C1—尤其是C1—的通透性,则后膜产生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这种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如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影响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对Na+和K+,尤其是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在突触后膜上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分析突触后抑制产生的原理及其分类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侧枝性抑制是指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枝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来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通过这种抑制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突触后抑制主要分为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类型。(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是指在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枝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由抑制性神经元活动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着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突触后抑制产生机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的支配伸肌,有的支配屈肌。来自伸肌肌梭的传入神经冲动,能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也能同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
突触后抑制则是通过神经元的兴奋促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该递质影响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突触后抑制主要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类型。
生理学论述题:试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经过。
当兴奋(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纤维末端时,它通过化学的或电的方式被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在那里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超极化和离子透性的增大,这种短路效应减少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去极化,从而抑制了动作电位的发生。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由于其超极化和离子透性的增大而引起的短路效应,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去极化减少,而抑制了动作电位的发生。化学突触或电突触均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两膜间的窄缝——突触间隙所构成,但两者有着明显差异。
突触后抑制产生机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的支配伸肌,有的支配屈肌。来自伸肌肌梭的传入神经冲动,能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也能同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
EPSP在生理学中代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生理学中代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由兴奋性突触活动产生的。它在突触后神经元中引起去极化,即膜电位向正极路线变化。这个经过是由于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Na?或Ca2?通道开启,从而产生内向电流。IPSP:是由抑制性突触活动引起的。
后抑制: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影响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突触传递类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经过;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经过。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影响机理?
1、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是神经元通讯中两种关键的抑制性机制,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从而调节神经体系的功能。让我们详细分析这两种抑制影响的机理。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主要依赖于突触前神经元的去极化经过。去极化通常被认为是兴奋性的,但在此情况下,其抑制影响源于电位变化的幅度而非路线。
2、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发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的结构基础是轴突-轴突突轴。机制上,当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完全值减少时,动作电位幅度减小,递质释放量也随之减少,从而造成突触后电位(EPSP)减弱,表现出了抑制影响。
3、影响机制不同:突触前抑制是兴奋性神经元通过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兴奋性突触后神经元超极,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突触;突触后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体突触、轴-树突触。抑制产生部位 前者是突触前轴突末稍;后者是突触后膜。起影响的递质 前者是GABA;后者是抑制性递质。影响 前者是全面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后者是通过交互抑制影响和负反馈影响使中枢活动协调。
5、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神经抑制机制,其主要区别在于发生抑制的部位和机制不同。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6、机理: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完全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影响递质释放的量 后抑制: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影响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