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剧的野心与现实的落差
“为了这1集的群像铺垫了19集”——这句话或许能概括《樱桃琥珀》最大的创作困境。作为一部标榜青春群像的作品,它确实在前期埋下了不少伏笔,却在关键时刻没能将这些铺垫转化为令人信服的群像塑造。90年代的怀旧背景和双向救赎的情感线本是亮点,但为什么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如此单薄?
从秦野云、余樵到杜尚、蔡方元,原著中的”群山小分队”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可到了剧里,这些角色怎么就变成了女主的背景板?我们不禁要问:长达19集的铺垫,到底铺垫了什么?
角色沦为工具人的尴尬处境
看完整部剧,最让人遗憾的莫过于配角们被严重削弱的存在感。秦野云的家庭困境、余樵的隐忍守护、杜尚和蔡方元的欢乐气氛——这些原本丰富的设定在剧中变得支离破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缘故在于编剧过度聚焦女主林其乐,导致其他角色只在女主需要时才出现。他们安慰女主、推动女主情感进步,却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故事线。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为了这1集的群像铺垫了19集”成了一个空口号。
更讽刺的是,当女主遇到困难时,朋友们不是各显神通地帮忙,而是集体等待男主来”英雄救美”。这种情节安排不仅弱化了群像互动,也让角色关系变得虚假做作。
童年群像塑造的严重缺失
如果说成年部分的群像塑造不够理想,那么童年部分简直就是灾难。原著中细腻描绘的童年友情,在剧中仅用一集就草草带过。观众还来不及记住这些小演员的脸,剧情就已经跳跃到下一个阶段。
这种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后续情感进步的断裂感。特别是蒋峤西这个角色,观众根本搞不懂为什么女主对他如此念念不忘。当编剧”为了这1集的群像铺垫了19集”时,却忽略了最基础的角色关系建立,这不得不说是个重大失误。
群像剧应有的模样
一部成功的群像剧,每个角色都应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和成长弧线。他们相互影响、彼此成就,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青春画卷。反观《樱桃琥珀》,它把所有的笔墨都倾注在女主身上,让其他角色沦为了功能性存在。
“为了这1集的群像铺垫了19集”的创作理念本身没有难题,难题出在执行层面。当铺垫没有转化为实质性的群像塑造,当角色失去独立人格成为工具人,再多的集数铺垫也失去了意义。这或许就是《樱桃琥珀》口碑不佳的根本缘故——它辜负了观众对一部真正群像剧的期待。